马铃薯炭疽病(Potato anthracnose)
类型:真菌性病害
简介:马铃薯炭疽病是马铃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害,该病可为害马铃薯茎块、葡匐枝、根、茎、叶。

马铃薯炭疽病是马铃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害,该病可为害马铃薯茎块、葡匐枝、根、茎、叶。

田间症状:马铃薯叶片染病后,叶片颜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向上反卷,茎杆染病后颜色变为褐色至深褐色,中间部位凹陷,上部生长停止,病部上生许多灰色小粒点。发病后期整株褐色萎蔫死亡。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和须根变为褐色逐惭坏死,后期植株易拔出,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coccodes(Wallr.)Hughes]。在寄主上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黑色菌核。分生孢子盘黑褐色聚生在菌核上,刚毛黑褐色,顶端较尖,有隔膜l~3个,聚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央,大小42~154×4~6微米。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有时稍弯或有分枝,偶生隔膜,无色或浅褐色,大小16~27×3~5微米。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内含物颗粒状,大小7~22×3.5~5微米。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25~32℃,最高34℃,最低6~7℃。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薯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从植株伤口或直接侵入,高温高湿条件下传播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健康种薯;二是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防效优于单用上述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