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症状:叶片发病后,最初为褐色圆形的小斑点,后逐惭扩大呈暗褐色至黑色的带有同心轮纹的病斑,病健交接部有狭窄的典色晕圈,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生,逐惭向上部蔓延。当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黑色霉层。茎杆染病后出现黑褐色病斑,呈长线条状,稍凹陷,后期扩大成椭圆形病斑,严重时上部叶片枯黄脱落,至整株枯枯死。块茎染病后,表皮产生大小不一、微凹陷的病斑,呈黑色,病健部明显,皮下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soiani(Ell.et Mart.)Jones es Grout)。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或病薯越冬。翌年病菌分生孢子随风雨扩散,病原菌落在植株叶片表面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气孔、伤口或从表皮直接侵入,2-3天即可形成的症状病斑,一般在马铃薯下部叶片先发生,后蔓延至植株顶部。
发病规律:病原菌分分生孢子最适宜侵染温度为12-16℃,发病最适温度为24-30℃,而相对湿度要在80%以上,早晨、傍晚或雨日有水滴形成时侵染率更高。马铃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总体来说,早熟品种容易感病,而晚熟品种相对要抗病,同时不同生育期发病率不一样,苗期至初花前抗性较强,花期至生长末期抗性逐惭减弱。偏施氮肥、磷肥会导致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和耐病品种。
(2)强化栽培管理
一是采用丰产栽培措施,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适时灌溉,培育健壮植株;二是合理轮作,且不与茄科作物轮作;三是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基数。
2、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
播种时,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滑石粉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具体配方为:马铃薯种薯100kg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g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 滑石粉1.5kg。
(2)药剂防治
田间马铃薯底部叶片开始出现早疫病病斑时开始施药,可选用的药剂有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戊唑醇?百菌清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防治3-5次,施药间隔期为5-7天。施药方法见附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