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症状:晚疫病可发生在马铃薯叶、茎和薯块上。叶片发病时,大多数先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叶尖或叶缘先产生绿褐色的水渍状斑点,斑点的周围常有一圈浅绿色的晕圈,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晕圈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尤其在叶背面特别显著,以后逐惭扩大,近圆形,暗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大至全叶。病斑边缘有一圈白色霉层,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在叶背病斑边缘最明显。严重时叶片萎垂,发黑,可造成全株枯死。茎部受害,出现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天气潮湿时,表面也会长出白霉,但较为稀疏。带病种薯长的出的病苗,茎部条斑与地下块茎相连,称为中习病株。薯块受害,初为小的褐色或稍带紫色的病斑,以后稍凹陷,病斑可扩大。切开病部,可见皮下薯肉呈褐色,且逐惭向四周及内部发展,病薯在高温下培养2-3天后,亦可长出白色霉状物。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并烂在田里,也可在贮藏期发病引起烂薯。
病原:病原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纽扣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孢囊梗,从气孔伸出,无色,有1-4个分支,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有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为21~38×12~23(微米),一端有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有2根鞭毛肾形游动孢子,失去鞭毛后,形成球形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再长出穿透钉侵入到寄主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在低温10~13℃下形成游动孢子,在温度超过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在有A2交配型存在的情况下,致病疫霉能形成圆形的卵孢子,卵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在芽管的顶端产生子孢子囊。此外晚疫病菌还能在菌丝内部形成休眠的褐色厚垣孢子。
在自然条件下,晚疫病菌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一般都不产生有性世代。只在原产地墨西哥一带,病叶中经常产生大量卵孢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晚疫病菌的A2交配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向欧亚大陆的迁移和生理小种的频繁演变,马铃薯晚疫病对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形成了新威胁。
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萌发。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10-13℃,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范围较广,为4-30℃,多在15℃以上形成。菌丝在13-30℃的温度范围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25℃。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湿度达95%-97%时孢子囊才能大量形成。孢子囊在低湿高温的条件下很快失去了活力,游动孢子寿命更短,在土壤的孢子囊,在夏季条件下可维持生活力达2个月。晚疫病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真菌,一般只有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中才能生存。在自然界栽培的植物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寄主范围比较窄。晚疫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分为16个生理小种。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同一品种马铃薯的致病力具有明显的差异。
侵染循环:我国主要马铃薯产区以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源。带病种薯不仅本身可以长出带病的芽苗,且病薯上的病原菌在土壤内可通过短距离(21厘米以内)侵染健薯使其芽苗感病,也可随着土壤溶液的移动上升侵染接触地面的植株叶片。带病种薯萌发时,病斑上的病菌即向幼芽上蔓延,通过皮层向上发展为条斑,有的病薯或病苗的地下部分产生的孢子囊,可经雨水传到附近幼苗的地下茎或植株下部叶片上。病薯上的病菌也可通过葡匐茎蔓延至另一薯块。
土壤内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事操作传至地表,被风、雨引传附近植株下部叶片上而侵染底叶,成为中心病株,这类中心病株数量较多。以后中心病株产生的孢子囊时行再侵染,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经过多次再侵染,病害迅速扩展。在双季作区,前一季遗留在土中的病残组织和染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能是初侵染源。播种前淘汰的病薯任意放置在室外,也可产生孢子囊,引起田间发病。孢子囊侵染叶片多从气孔侵入,落到地面,可随雨水和灌溉水进入土中,萌发后从伤口、皮孔或芽眼侵入危害块茎。病菌在块茎中越冬。病害的潜育期受品种的抗病性、病菌的毒力和环境的影响,在叶片上一般为3-7天,在块茎上约30天。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宜,病害可迅速暴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晚疫病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条件,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宜。因此,孢子囊常大量形成于晚间。孢子囊落在叶片上后,叶片上必须有水膜或水滴才能萌发侵入。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又与温度有关。温度在10-13℃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小时即可侵入;温度高于15℃时则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但速度较慢,需5-10小时才能侵入。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温度在20-23℃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温度低,菌丝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同时减少孢子囊的产生量。所以,白天温度不超过24℃,夜间温度不低于10℃,天气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相对湿度高,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则病害发生轻。我国大部分马铃薯栽培区生长的温度均适宜该病害的发生,所以病害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湿度。贵州省一般年份的湿度均适宜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重的地区之一。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经常流行。寄主的小种专化性和生育期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无论在芽期、幼苗期、花前和花后,对能侵染该品种的小种各生育期都感病,对不能侵染的小种各生育期都抗病。这种特性对于选育抗病品种是有利的,苗期鉴定结果可反映成株期的抗性。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或某些抗病品种的抗性退化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有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的田块,晚疫病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例如青薯9号、克新、陇薯等。但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晚疫病生理小种不断变异,使得一些显性基因控制的抗性品种逐步失去抗性优势;二是目前选育推广的抗性品种基本上均为中晚熟品种,而早熟品种基本无抗性;三是目前市场受欢迎的经济价值相对较好的均为早熟品种,例如在欧洲大面积种植的宾杰,非常受市场欢迎,而该品种属典型高感品种。
2、适时早播
种植早熟品种时,在做好防霜冻或者无霜冻威胁的情况下,提早播种,使地下块茎膨大期期间避开雨季,减少产量的损失,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减轻晚疫病的危害。
3、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选择通透气较好的沙性土壤种植,避免在低洼地或黏性重的地块种植;二是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在雨季时降低田间湿度;三是薯块进入膨大期后培高土壤,既可以减少薯块染病率,又可以促进多层结薯;四是在重发生区域实行提前灭秧,既在在收获前7-10天铲除地上植株部分,并运出田外妥善处理,地表经晾晒后再进行收获,减少薯块染病。
4、清除病薯
马铃薯收获后,将薯块放在通风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原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清除病薯,尤其是种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来3%苏尔水或0.5%高锰酸钾溶液不断浸泡切刀5~10min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无论脱毒薯的整薯播种还是切块播种,都要精选种薯,发现烂薯应立即扔掉,以切断晚疫病传播来源。
5、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据报道,甜菜、胡萝卜、洋葱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禾本科、豆类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或者选择禾本科前茬作物的地块。
(二)药剂防控技术
1、拌种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干拌一般是任选一定量的上述药剂预先与适量滑石粉均匀混合,再与种薯混匀后即可播种;湿拌一般将所选药剂配成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在切好的种薯上,拌匀并晾干后播种,推荐防治药剂见附录1。
2、药剂喷防
有预测预报条件的地区,根据病害预警进行防控。没有预测预报条件的区域,加强田间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出现时即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后随着实际发病情况或者通过监测预警信息选择内吸治疗性杀菌剂或相适应药剂,开展化学药剂喷施工作,在我国西南区域,4-6月为雨水集中期,种植的早熟高感品种田块,如费乌瑞它,全生育期需喷施药药剂5-8次,严重年份达10次以上,抗性品种,如青薯9号,则需要3-5次。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轮换用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产生抗性的地区,最好改用不含甲霜灵有效成份的药剂防治。推荐防治药剂见附录1。